|
馬丹陽與全真教的發展壯大 二維碼
來源:文登網2015-6-29 馬丹陽(1123—1183),名馬鈺,寧海州(今牟平縣)城內人。金天會年間進士,在寧海軍中攝六曹事(“曹”相當于今之科、局)。他是一州之首富,與其妻孫不二皆好道,為全真道祖王重陽的掌教大弟子,系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“北七真人”之首。公元1167年(金大定七年)七月十八日(有說閏七月十六日),馬丹陽在牟平城范園怡老亭中首會來昆崳山傳道的王重陽,兩人“暢道甚契”,相與弘道不輟,從此拉開了在昆崳山創建“中國道教全真派”的序幕。 ?。ㄒ唬┑り柸氲?/span> 馬丹陽很早就向往道教,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,具有較高的道學修為。如他在“詠海詞”中寫道:“云煙漠,紅光紫府成樓閣;成樓閣,鸞飛鳳舞,往來瓊廓。神山仙隊迎丹藥,虛無造化難著腳。難著腳,蓬萊三島,橫鋪碧落?!彼钠呓^“歸山操”詞中寫道:“能無為兮無不為,能無知兮無不知。知此道兮誰不為,為此道兮誰復知?風蕭蕭兮木葉飛,聲嗷嗷兮雁南歸。嗟人世兮日月催,老欲死兮猶貪癡。嗟人世兮魂欲飛,傷人世兮心欲摧。難可了兮人間非,指青山兮當早歸。青山夜兮明月飛,青山曉兮明月歸。饑餐霞兮渴飲溪,與世隔兮人不知。無乎知兮無乎為,此心滅兮哪復疑!天庭忽有雙鶴飛,登三宮兮游紫微?!薄@些詩詞歌賦詞章華美,寓意深刻,為豐富發展我國的道學事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。 金丁亥春,曾中過一甲進士的山東名士范懌(字明叔),在寧海范園怡老亭中宴請親友。前來赴宴的馬丹陽即席題詩于壁,詩曰:“抱元守一是功夫,懶漢至今一也無,終日銜懷暢神思,醉中卻有哪人扶?”金大定七年七月十八日,全真道祖王重陽抵達寧海,午后拜謁范明叔于范園怡老亭,在這里見到了早已向道的馬丹陽。二人“如舊相識,四目互視而笑?!钡り枂栔仃杹碛诤畏?,重陽真人笑道:“自終南山而來,不遠三千里,特來扶醉人耳?!瘪R丹陽聞聽所言與自己先前所題詩句吻合,“竊喜得遇,乃叩以道妙”,“聽之忘倦,至日暮,邀歸私第,呈所作羅漢詩十六首?!敝仃栒嫒恕耙理嵑椭?,手不停筆,頃刻立就”。馬丹陽由此心悅誠服,隨與夫人“師禮事之”。從此,馬丹陽與王重陽賦詩和詞,日日談玄論道,其影響在昆崳山區迅速擴大,寧海豪紳無不景仰。憑借他們的聲望和宣揚,王重陽被迅速神化起來,并成為名聞遐邇的“真人”、“仙師”,前來求詩問道者比肩接踵。王重陽見創教立派的時機已經成熟,便與馬丹陽商量擇地建庵,準備創立“全真道”(即“中國道教全真派”)。根據王重陽的建議,馬丹陽邀集工匠在其家南園修建了一座“全真堂”。全真堂建好后,前來慶賀的人非常多,馬丹陽即興賦詩云: 堂名名號號全真,寂正逍遙仔細陳。 豈用草茅遮雨露,亦非瓦屋度秋春。 一間閑舍應難得,四假凡軀是此因。 常蓋常修安在地,任眠任宿不離身。 有時覺后尤寬大,每到醒來逾愛親。 氣血轉流渾不漏,精神交結永無津。 慧燈內照通三耀,福注長生出六塵。 自哂堂中心大滅,何妨諸冠積柴薪。 王重陽遷住全真堂后,遠近聞風來訪者日多,其影響迅速擴大。王重陽深知,創教立派關鍵是人才。因此,他在“廣育道眾”的同時,更注重“遴選仙徒”,從不輕易招收入室弟子。馬丹陽為王重陽遴選的頭號目標,但由于馬丹陽家室富有,妻賢子孝,因此遲遲不肯入道。王重陽認準了馬丹陽,一心想把馬丹陽收作掌教大弟子,以傳其教旨,因此對其契而不舍,耐心開導,終于使馬丹陽拋卻俗念,出家入道。后其妻孫不二亦出家入道,成為盛名一時的“清靜散人”。 王重陽對馬丹陽確實下了一番苦心,前后經歷了“分梨十化”的艱辛勸導。在苦苦的勸化過程中,二人寫下了大量詩詞歌賦,很多成為不朽的名作。王重陽曾詩勸馬丹陽云:“漫說修行學大道,切須先向心中考。勸公第一莫多情,天若有情天也老?!瘪R丹陽繼韻和曰:“得遇明師歸正道,回光返照心頭考。自然開悟絕塵情,個人修完仙不老?!蓖踔仃栐诮袒R丹陽期間,先后收下了邱處機、譚處端、郝大通三位頗有道學修為的道徒,他們后來都成了中國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家宗師。 自從“全真堂”下聚集了馬丹陽、譚處端、丘處機、王處一諸公之后,“全真道”的大旗從此便在昆崳山下豎了起來,一時間,“遠近傳聞,前來叩道者,不絕于途,尤以馬公棄半州之富,拋妻別子,出家修道,合邑驚為奇聞,親友探望,更日無寧止?!瘪R丹陽不堪父老鄉親之擾,遂與王重陽商議,“欲別建一庵以避居”。王重陽對他說:“昆崳山石門口,林木蓊蔥,地極幽靜,鑿洞建庵,可棲身也?!瘪R丹陽聞言,隨與重陽真人“于二月晦日,摯譚處端、丘處機、王玉陽(即王處一)攜鍤上山,拓地誅茅?!编l親們聞訊后,“不招而來,共襄善舉,或平基運土,或疊石架木,無不爭先力作”?!叭绱宋醇皟稍?,工程告竣,其寬廣倍于全真堂,巋然神仙洞府也?!蓖踔仃栆娾殖啥淳?,隨為石洞題額曰“煙霞洞”。從此,“日居講道談玄,并以全真教法修持要義,教示善眾?!?/span> “全真堂”、“煙霞洞”的相繼修建,使昆崳教風日益興盛,王重陽遂據全真教法修持要義,與馬丹陽等眾弟子一起擬定了全真道興教創派的思想綱領——“立教十五論”。至此,全真教才從組織上、思想上真正創建了起來。 ?。ǘ﹦摻ā拔鍟?/span> 全真教既已在昆崳山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,且王重陽又收下了馬丹陽、邱處機、譚處端、王處一、郝大通七位得意弟子,并在煙霞洞中擬定了全真“立教十五論”的創教綱領,因此萬事具備,王重陽隨與馬丹陽等弟子下山,展開了大規模的創教活動。 文登首建全真“三教七寶法會”。金大定八年(1168)八月,重陽真人率馬(丹陽)、譚(處端)、丘(處機)、王(處一)、郝(大通)五公離開煙霞洞,徑往昆崳山東部的文登縣,住姜氏庵中?!皶r邑中善信,聞知全真堂居園王真人來縣,紛來瞻仰,亦有來叩問道妙者,亦有愿皈依者,前后踵至,接無暇處,遂留盤桓?!敝仃栒嫒耸堋按T德齒尊者”邀請,首在文登啟建全真“三教七寶法會”,為眾祈福?!耙厝寺勚藙贂?,好善者爭來掛名,啟會自始至終,莊嚴不懈……” 寧海再建全真“三教金蓮法會”。金大定九年四月,寧海仕紳周伯通來姜氏庵,敦請重陽真人重回寧海,播揚全真教法?!吧w伯通屢受真人教益,頗獲心地功夫,處世得以優游無礙,思有以報真人,特建一堂,已于春暮竣工?!闭嫒艘娖湔\懇,遂摯馬、譚、丘、郝諸公返寧海。真人率眾徒抵寧海后,入居周伯通所建之金蓮堂。至八月間,真人在金蓮道堂“視皈依者日眾,道化大行,乃曰善信傾誠”,當即建立全真“三教金蓮法會”,以邀天眷。 此后,重陽真人又與馬丹陽等弟子一起到福山興建了全真“三教三光法會”,到蓬萊興建了全真“三教玉華法會”,到掖縣(今萊州市)創建了全真“三教平等法會”,同時又收取了孫不二、劉處玄兩位入室弟子。各地“法會宏開,仙樂繚繞,羽客鱔朝”,會中善信,紛紛“掛名云集,名香一 爇 ,懇請真人慈悲,開示仙宗要妙?!蓖踔仃栐诶I揭粠铡捌哒妗?、立“五會”之后,全真教便在膠東一帶迅速發展壯大了起來。 ?。ㄈ膸熚餍?/span> 昆崳圣地雖向道者眾,但親朋故舊相擾亦甚,與教業進一步發展多有不利,王重陽隨即行決計西行,以弘道業。某日,“真人相與馬公曰:子知學道之要乎?要在遠離鄉而已。遠離鄉,則耳目無所系,無所系則心不亂,心不亂則欲不生,總謂之斬釘截鐵,專志于道,以是而求道,何道之不達,以是而望仙,何仙之不成也!”乃與馬丹陽四言長篇曰:“一個朱郎(即姓也),不要思量,如不去時,彼此清涼,如要去時,多搜藥方。二人同行,路上糇糧,我若獨行,依舊飄揚,恐公作伴,卻惹愁腸,如依得我,萬事無礙,怕甚暮雨,懼甚晨霜。也無煩惱,也沒彷徨,也無妻妾,也無爹娘。也無財產,也無家鄉。任云任水,乞食為長,尋師訪道,只爇心香,丈夫剛志,豈有彷徨,今日明日,不保死亡。堅心向道,陽助吉昌。詐心誑道,陰降百殃。向道則生,背道則亡,愿公早悟,請公細詳?!瘪R丹陽繼韻曰:“此個仙郎,得遇付量,始知秘密。韓挑炎涼,收聚木德,耕種金方,伏降我相,求乞道糧,精宜牢固,神要飛揚。逍遙坦蕩,散盡愁腸。逢魔逢阻,無礙無妨。懼甚雷雨,怕甚嚴霜。無煩無惱,無彷無惶,戀甚妻妾,藉甚爹娘,捐棄財產,違別家鄉。定無見短,決要行長,以志為主,以心為香,男兒決烈,意沒彷徨,若是退道,即時死亡。身遭苦楚,家無吉昌。永汽下鬼,萬劫受殃,形骸俱喪,魂魄俱亡。立此盟誓,請師審詳?!蓖踔仃栆婑R丹陽西去志堅,遂吩咐馬丹陽、譚處端、丘處機、劉處玄四人說:“各自檢點行囊,隨師西游?!蓖瑫r寄語郝大通、王處一,仍居文登鐵槎山(現歸榮成),“砥礪前進,至真妙道,自可翼矣”。囑咐孫不二,居環金蓮堂,“澄心絕慮,性自見,丹自結矣”。金大定九年十月初旬,王重陽摯馬丹陽、譚處端、丘處機、劉處玄四位弟子,離開寧海,路行旬余抵汴梁,寓于岳臺坊王氏磁店,不久染病,臥床不起。 金大定十年(1170)正月初四拂曉,王重陽病情危急,隨呼馬丹陽、譚處端、丘處機三人立于榻旁宣布遺言說:“丹陽已得道,長真已知道,吾無慮矣,處機所學一聽丹陽,處玄由長真管領之?!彪S后袖出五篇靈文,對馬丹陽說:“此甘河所得秘語,今付與汝?!瘪R丹陽遂拜謝而受之,說:“鈺有三愿,一愿將師父全真集印行?!敝仃柕溃骸伴L安決了?!瘪R丹陽接著說“二愿與師父守服三年?!敝仃柕溃骸皠⑹Y村舊庵址可住?!瘪R丹陽接下又說:“三愿為十方父母舍俗修行?!敝仃栐佋姂?,詩畢“瞑目升霞”。王重陽去世后,馬丹陽便接掌了全真教,從此擔當起了弘教的重任。 ?。ㄋ模┧恼嫖鱽?/span> 大定十年春,馬丹陽與邱處機、譚處端、劉處玄于汴京葬罷祖師,即起程途經洛陽入關。一路上過華岳,訪京兆,傳教布道抵達終南(即陜西省周至縣終南山,全真祖師王重陽昔日修道的地方)祖庵。先后拜會了先師重陽往昔道友史處厚、和玉蟾、李靈陽、嚴處常及師兄弟劉通微等,誦詩論道,相敘盡歡。 馬丹陽執教嚴禁,對眾師叔尊奉有加。是年秋,和玉蟾忽覺身體不適,馬丹陽即命邱處機侍奉。和真人九月十四日謝世后,馬丹陽即率眾真以師禮將和葬于劉蔣庵側。 史處厚在長安迎迓四真后,即與四真同修劉蔣庵中。對于這位全真同門放蕩不羈、玩世不恭的風派,馬丹陽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屢以詩詞訓告誘導,大體道妙。然而史處厚一如既往,復返禮泉后,風派依舊,人稱其為“史瘋子”。大定十四年史處厚去世,馬丹陽不棄,于次年親往將其移葬于劉蔣之仙塋。 大定十二年(公元1172年),馬丹陽安頓好終南諸事后即率邱處機、劉處玄、譚處端三位師弟遠赴汴京,將師祖王重陽之仙骨移遷歸葬于劉蔣祖庵,并同師兄劉通微等一起廬墓三年。 劉通微,字悅道,號默然子。山東掖縣人。大定七年夏,重陽東往,路過掖城,見先生有道緣,授以修真密旨。先生即棄家入關中,往終南山甘谷之側修煉。四子西來,他即往劉蔣會之。其后北游都城。明昌初,道陵王召至闕下,問以“九還七返”之事,先生對以清靜無為、修身治國之要,上悅得賜。后演道于齊魯間,承安元年(1196年)去世。 四真修居劉蔣后,重陽祖師聲名復振,其道法遠近稱奇。據道藏記載,有名姚玹(xuan)者,所居與劉蔣不遠,聞四真西歸祖庵,想起大定七年重陽東游海上臨別時所言“丘劉譚中捉馬”之語,即前往劉蔣詢問始末。見四真皆凌云仙客,愕然嘆曰:“重陽告別之語,今果驗矣!我輩常以‘害風’待,何愚甚耶!”由此頓悟,乃棄家拋累,以丹陽為宗師。丹陽教以修真玄旨,并賜號云 陽子。 大定十一 年(1171年)辛卯,馬丹陽與三位師弟居劉蔣庵為重陽祖師修治葬所。十二年往汴京遷葬。十三年,四真于劉蔣居喪守墓。十四年八月間,丹陽、長真、長生、長春于戶縣秦渡鎮真武廟月夜共坐,各言其志。丹陽曰“斗貧”,長真曰“斗是”,長生曰 “斗志”,長春曰 “斗閑”。次晨各行其志而別,長真居洛陽朝元宮,長生居洛陽土地廟,長春西入磻溪(今寶雞市東南),唯丹陽還居劉蔣,大弘其道。 ?。ㄎ澹╆P隴傳道 馬丹陽從秦渡鎮回到劉蔣,即構筑一廣庭,為環居之所,手書“祖庭心死”以表其顏,“劉蔣庵成為‘祖庭’自此始也”。馬丹陽死心塌地地要在祖庵住下去,以發揚光大祖師未竟之教業,實現他對師父立下的“勸十方父母舍俗修仙”的宏誓大愿。于是他在以后的數十年間,一方面環居修煉,一方面踏遍了關中十多個縣的土地,廣泛傳播全真教的思想主張,廣收教徒道友,使全真教在關隴地帶很快繁榮昌盛起來,而且還有許多高祖遠走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山東、甘肅等地,遍燃教火,從而為全真教在以后邱處機時代的空前發展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 在戶縣,馬丹陽到過馬坊、美陂等地?!督鹩窦分杏小兜今R坊見小李講師看〈南華經〉》、《觀馬坊庵主劉先生》、《過戶郊美 陂空翠堂人作詩贈耀州梁姑》、《贈戶縣修全真堂會首許典史》、《贈戶縣許解元》、《贈戶縣王姑暨眾仙姑》等。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,馬丹陽不僅發展了許多男道友,而且還吸收了眾多女信徒,成立了“全真會”,使戶縣成為全真教在關中的重要基地之一。 劉蔣村在解放前歸周至縣管轄,周至縣是全真教的重要發展基地,馬丹陽在周至縣亦有頗多的活動。他多次在終南鎮太平宮駐留,他與周至縣宰劉公數有往來,常以詩應和。 京兆、長安,馬丹陽更是常來常往。上至統軍,下至小民,他均有接觸?!都木┱讋⒎ㄋ尽?、《贈長安眾道友》等詩,可窺其一斑。從《京兆全真庵》、《詠長安》等詞,可以看到當時全真教發展的盛況:“千道會起”,“滿城人,半做經商,半修煉真氣?!痹陂L安,丹陽收坊州(今陜西黃陵、宜君)人柳開悟為徒。柳開梧,幼修進士業,鄉中以才名推為州學錄。大定十二年春因游長安,馬丹陽收之為徒,即舍家居劉蔣庵十多年。后隨馬丹陽歸寧海。馬丹陽辭世后,又奉長春命演教于燕薊。 在京兆之東北,馬丹陽到過臨潼、華州、高陵、耀縣、白水、蒲城等地?!顿浟憧跅钗蛞弧?、《華州王侍詒乞詞》、《和耀州銀王二先生韻》、《寄蒲城陸德寧》等詩詞,有的是動員信徒入道的,有的是宣傳全真教思想主張的。 在京兆之西北,馬丹陽到過咸陽、興平、涇平、禮泉、乾縣、淳化、武功、扶風、風虢、汧(音qian)陽等地。在這些縣,馬丹陽主要為發展全真教作宣傳,勸道收徒。他希望人人向道,所以每發展一個信徒,或有人參同入道,他都喜出望外,萬分高興。涇陽縣張先生64歲入道,他以詩見贈:“六旬有四卦將休,猛悟恢心離俗游。訪我投真歸正覺,搜玄索隱做持修?!?/span> 大定十八年(1178)八月一日,馬丹陽出離劉蔣,西游隴山、華亭(在甘肅東北部)行化。在華亭縣,他收李大乘為徒。大乘世代為平涼府華亭縣巨族。他早年曾中鄉選,中年至御簾下第,隨生煙霞之志,但終未絕塵念。經過丹陽反復教化,終離家歸道。馬丹陽訓其名大乘,號靈陽子。 大定十九年(1179)年2月15日,馬丹陽在李大乘花圃筑環同居,約百日為期,引導大乘修持。另一方面從事勸道活動,又北游平涼,留有《和平涼府戶判耿朝列》詩四首。 在華亭期間,有趙九古來投。九古父知平涼府事,因家平涼。聞府中崔羊頭有道術,隨跟學道三載。馬丹陽到華亭后,崔即使九古前往投師,丹陽真人納之。 是年八月,馬丹陽遷居隴州佑德觀,曾向賀孔目、續玄機、淡善柔、小麻先生、李子和解元傳道授法。不久,即挈李大乘歸終南祖庭。 大定二十年(1180)庚子春,京兆章臺街趙蓬萊施宅為庵,請丹陽環居傳道。大定21 年(1191)4月初,于戶縣張朝散竹園庵內居環,中元日作黃篆醮罷,復歸祖庵。 ?。┳驸质胀?/span> 馬丹陽在祖庵環居期間,經過關隴傳道,聞名遐邇。他所到之處,往往“官僚士庶請教者肩摩踵接,唯恐其后?!惫识S多誠心向道者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祖庵,拜丹陽為師,歸依祖庭。不少人經過馬丹陽傳授道妙,長期修持,成為全真教的中堅力量,為全真的傳播、發展做出了貢獻。 大定十年,京兆右族子弟來靈玉禮馬丹陽為師居祖庵。來靈玉,號真陽子,幼習儒業,鄉里稱他為“解元”。后來丹陽東歸,他侍行前往。 大定十一年,華州蒲城人蘇鉉詣祖庭拜丹陽為師。丹陽賜云中子號,教以入道儀模,同習道者以“小丹陽”呼之丹。后辭師游海上,又演教燕薊(北京、天津一帶)。這一年又有登州黃縣人劉真一、河東河津縣人薛知微,長途跋涉,來到祖庵,拜在丹陽席下。劉真一日授玄旨,道業深厚。后在河北東北部一帶創觀度人,收弟子千人,創宮觀三百區,“北方道風洪暢,先生闡揚之力居多”。薛知微乃唐征遠將軍薛仁貴遠孫。他聞丹陽演教于終南,即離妻舍子,往祖庵禮拜丹陽。丹陽授以修真之術,他即還鄉守靜六載。大定21 年(1181年)再返祖庵,奉師進道。 約大定十一年前后,有趙悟玄、陳知命往祖庵入道。趙悟玄,京兆臨潼人。丹陽率三位師弟入關,曾受邀至家,待以厚禮。后聞丹陽祖庵弘道,他與母魏氏并姐弟6人俱往參拜,丹陽皆予納允。悟玄久侍丹陽,丹陽賜號了真子,后居京兆蓬萊庵、淳化秦莊李氏宅、樊川柏坡全道庵,度弟子數百人。陳知命,道號朗然子 ,終南袁村人。重陽曾多次度化,因家產殷富,未能遽拋塵累。后受馬丹陽點化,改衣入道。后充祖庵庵主,庵內道眾多受庇護。 大定十二年,平陽(金時府名,治所在今山西臨汾)人喬潛道與同鄉李沖道跋山涉水往祖庵拜丹陽為師。丹陽賜喬號沖虛子,賜李號清虛子。二人即得道訓,相為砌磋,克勤道業,逾十載,各得玄奧。大定二十一年,二人同往合陽演教,筑太清觀居之。大定二十六年(1186),邱長春(即邱處機)演教祖庭,二人又來拜謁,日聽教語。金章宗昌明二年(1191),長春命二人往河東臨汾筑充虛觀居之,度弟子數百人,造庵、觀數十區。 大定十二年,還有呂道安、畢知常來祖庭求師入道。呂道安,世代為寧海巨戶,32歲雙親俱喪,慨然入道。聞知四真入關弘教,只身西來,禮拜丹陽為師。丹陽與之同里,素知其為人,乃接納其學道。先生修功克勤,遂能了悟道妙。大定二十年陳知命告老,先生充祖庭庵主,撫育道眾。畢知常,世代為乾州禮泉之巨族,弟兄四人皆好清虛無為之學。他們得知丹陽于祖庭弘教,俱來拜師出家。四人均能體味道妙。因知常年紀最小,丹陽置之左右,日夕教悔,體道頗深,后來配合呂道安為副知觀事。 大定十三年(1173),平陽襄陵(臨汾西南)人陶彥明,邠(bin)州人周全道來祖庵求丹陽受道。陶彥明幼好道事,年過30父母俱喪,往靈寶投師學道,受縣宰指引,徑往劉蔣。日夕受丹陽教,心地開通。馬丹陽命其游歷諸方,卜居渭南。數載后,召還祖庭。丹陽東歸,先生居洛西抱犢山,不久遷桃花山。周全道,世代為邠州之巨室。早年喪父,家道衰落。母病,割股與藥,為母療疾,鄉里贊嘆。母氏歸天,即往祖庵求道。丹陽視其心堅,授以真誥,賜號全陽子。后受馬丹陽之命,回邠州筑庵玉峰山下,頤神養浩,演教度人,鄉里欽敬,全真教之聲名在邠大振。 大定十四年(1174),坊州人(今陜西黃陵、宜君兩縣)曹瑱(音tian)往祖庭參拜丹陽為師?,櫦揖薷?,少讀詩書,屢中高選。因覽仙經道典,起學道之念,求丹陽指點,一見契合。丹陽得玄門十解元,先生其一。凡初入道者,丹陽多令以先生為兄。與曹瑱同年來祖庵參謁丹陽的還有碧虛道人楊明真。明真,三原人,久慕仙道,聞丹陽祖庵演教,即前往乞求開度。丹陽視其體貌,乃“真仙材”,授以還丹溯(音su,逆流而上)流之訣。先生即得道妙,頭蓬面垢,佯狂頑世,人皆以“楊害風”呼之,盤桓于戶、杜、終南間,道法高絕,名聞遐邇,度弟子數百人。 約在大定十四、五年間,京兆戶縣人任守一來祖庵,求授道業。任守一,道號自然子,世代業農,性好射獵。傳說他一晚夢歸陰府,受拷追問掠殺之事,夢覺驚怕,誓改前非,禮丹陽求度,丹陽屢斥不納,守一更加堅誠。丹陽終于留居祖庵,教以忍辱降心,調煉神氣之術。后乞食于河朔(泛指黃河以北)間,度道門弟子。 大定十五年(1175),延安雷大通,因赴試長安,聞丹陽祖庵弘揚全真教法,即往求教。先生家族世代為延安參政巨族。幼業儒,鄉試奪魁,時人呼為“解元”。據傳因仙人點化而生學道之心。丹陽一見,留之座下,贈號洪陽子。大定22年(1182),丹陽東歸,先生留祖庭,日進道業。大定二十四年,丹陽仙化,先生東游海上奠祭。西歸經山東滕縣峰山,筑修其庵,修真養浩,演化度人,收弟子數百。 大定十七年(1177),又有延安人王志達來祖庵投師。志達亦延安大族,曾以戶室殷富充里正,征斂寬平,鄉人敬之。據說大定十七年因友人化為大蟒,心生驚駭,外出不歸,逢異人點化,即赴祖庵,求丹陽度脫。丹陽不納,責辱數日。先生求教之愿不改,丹陽見其心誠,盡心傳教。既得法旨,于云陽(古縣名,治所在今涇縣西北)環堵默坐13年,度弟子數百人。 大定十九年(1179),河東隰州(治所在今山西隰縣)人于通清,來祖庵求師歸道。于通清,自幼受道教薰陶,早有歸道心愿。待母親下世,得人教誨,往祖庵受丹陽教誨數載。丹陽東歸,先生仍留祖庭。金章宗明昌二年(1181),邱長春亦東還寧海,先生從居棲霞太虛觀。后又受長春之命演教于北京等地,度門弟子逾千人。 馬丹陽所收以上高徒,《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》中均有記載。 ?。ㄆ撸〇|歸仙逝 馬丹陽在祖庵,赴華亭、汧(qian)隴演教傳道,投入了他全部身心。大定十四年,丹陽還居祖庵,曾謂門人曰:“一晝夜凡幾時?”曰:“十二時?!钡り栐唬骸笆r中天運造化曾少停息否?”對曰:“無?!钡り栐唬骸皩W道者亦如是矣!” 馬丹陽實踐著他對道功道業的看法,十數年來,不停息地傳道受業,排除了一切私情家事的牽累。大定十五年(1175)夏,清凈散人孫不二,從寧海長途跋涉,入關親致祭祖庭,丹陽以“真戒”勸慰她。有贈清靜散人詞二首,一曰:“休執拗,莫癡頑,休迷假相莫慳貪;休起愁,莫害慚。聽予勸,訪長安,逍遙坦蕩得真歡;守清靜,結大丹?!绷碓唬骸耙粍t降心滅意,二當絕慮忘機,三須戒說是和非,四莫塵情暫起,五便完全神氣,六待無作無為,七教功行兩無虧,八得超凡入世?!彼麌烙谌娼讨娌?,告誡前妻要“守清凈”,“莫塵情暫起”。不久,孫不二出關居洛陽風仙古洞,接引度人甚多。 是年,又有弟云甫,寄書馬丹陽,要他回寧海會葬父母。他答書云:“汝所葬者骨,予所葬者神,所行之跡有以異,而報德之心無以異也?!彼K未回鄉。 大定十九年(1179),馬丹陽作《慎終如始》五言長篇曰:“入道十一年,常常搜已病。我欲做神仙,怎敢昧心境;我欲做神仙,怎敢行邪徑;我欲做神仙,怎敢虧功行;功行兩無虧,神仙自來請?!瘪R丹陽執著于“做神仙”的追求,一方面修真養性,一方面傳道弘教,“情終如始”,堅持不懈。 大定二十一年(1181)冬,馬丹陽在京兆問門徒來靈玉道:“關中謂衣裳舊重修潔者何名?”靈玉曰:“名折洗”。丹陽曰:“東方教門年深弊壞,吾當拆洗之?!彼敃r的雄心不小,意欲改造中國、以至東方的宗教。然而,恰在此時,意外的事情發生了。大概沒過十天時間,官府有牒發事,關隴道眾不勝震栗,丹陽痛遭遣還。他當時賦詩二首,一題曰《京兆府牒發還鄉,故作是詩,以謝統軍》:“三髻三侗得遇遭,專束秦地煉云濤。尋思把自還鄉去,不若廳前請一刀?!币活}曰《既蒙牒發,不得以而別京兆,故作是詩也》:“名利場上聘風流,怎肯灰心物外修。莫怪綸竿收拾去,自知巴句匪洪鉤?!睆拇藘墒自娍?,丹陽被迫還鄉,有“不若廳前請一刀”之憤慨。迫不得已,他將教事托付給邱長春,起程東歸。當時已在牒中,他對李大乘說:“吾道東矣!余雖在牒數,不可出關。若出關,關中教門掃地矣!” 隨馬丹陽出關入寧海的有姚玹(xuan)、來靈玉、曹瑱(tian)、宋明一、劉真一、蘇鉉、柳開悟等。他們師徒出關所至,許多地方老幼戴白,迎送不絕。行至潼關,有河東稷山縣了真庵修真之段明源率眾拜謁。段明源,世居平陽,諱光普,道號真陽子。因酒誤傷他人身體,避于關中。聞丹陽論道,懇請出家。丹陽教以澄心寡欲、摧強挫銳之理,先生力學不怠。數載后歸河東接物度人,依歸者眾。聞丹陽宗師東歸,即前往潼關迎送。馬丹陽問其所修,明源以所進答之。馬丹陽嘆曰:“關中已有趙悟玄,河東又得段明源,吾教得所傳矣!” 大定二十二年(1182)四月,馬丹陽一行東歸寧海,行化、作醮,繼續弘揚真教。登州福山人宋明一,以其母兄姊侄6人俱禮丹陽入道。宋明一,其祖父、父親均為縣吏。先生幼習儒業,因不滿當世而常想出家學道。年過三旬,往祖庵拜丹陽為師,道功與日俱增。丹陽東歸,先生侍行,遂有動員六親入道之舉。 大定22年秋,玉陽真人來寧海謁丹陽,同宿于金蓮堂。當時長生真人居武宮(山東萊陽武官莊,長生故里),建庵傳道。廣寧真人居真定府(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),升堂演道。此年十二月二十九日,清靜散人孫仙姑不二于洛陽謝世,亨年64歲。 大定二十三年(1183)十二月二十二日,馬丹陽于萊陽游仙宮辭世,年61歲。長生、玉陽同主喪事,守墳百日。時在祖庵的楊明真、雷大通聞訊即往寧海,奠祭墳垅。任寧一自河朔至海上,廬墓三載。 上一篇中國道教全真派與昆崳山
下一篇王重陽與全真教的創立
文章分類:
全真祖師
|